快遞業高速增長的背後,“Z後一公裏”瓶頸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行業痛點,而逐漸演變成關係民生的社會化問題。上至政府管理部門,下至各類相關企業,都在積極尋求化解之道。
高增長下的新商機
行業高速增長的原因何在?事實上,可以從兩個層麵來分析—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首先來看外部因素的影響,一方麵是消費習慣帶來的變化。網購已經成為“90後”“95後”甚至“00後”的標配生活方式,尤其是隨著“90後”群體成為就業的主力軍,其消費能力的持續大幅提升,使得這部分人成為快遞增量的Z剛性基礎;另一方麵是生活中各種物品交互的快遞化(如鮮花、蛋糕、洗衣、送餐等)。這種消費模式的變化所帶來的增量是巨大的。此外,農村城鎮化及網絡的普及,導致快遞電商包裹的增量不可逆轉。在“一帶一路”、全球購、電子商務全球化等新形勢下,海內外的交互也更頻繁,由此帶來了快遞增量的急速發展。
當然,除了有不可回避的外部因素外,快遞持續性增量也與其自身發展有關。比如,當快運逐漸呈現快遞化的趨勢時也產生了新的快遞增量,快遞公司的上市以及獲得資本的支持進一步促進了行業的發展,還有市場占有率導致的價格戰所激發的快遞增量,所有因素疊加共振之後會使快遞、電商包裹量呈現持續強勁的高速增長態勢。預計在未來六到八年內,快遞業將會一直持續高速增長的態勢。與此同時,快遞“Z後一公裏”的痛點也會越來越明顯,瓶頸會越來越收緊。在此背景下,末端投遞呈現出巨大的商機。
模式優劣有幾何
嗅到商機的各家企業也紛紛行動起來。首先是快遞公司在積極探索末端產業升級。比如順豐的嘿客(後轉順豐家)以及順豐優選的線上線下呼應,快速多場景鋪開的圓通速遞“媽媽驛站”,百世的“鄰裏”社區店,申通速遞成都試點的OTO體驗店等,這些都是快遞公司自發地延展到末端解決投遞難題的舉措。
除了模式上的創新外,各快遞公司也在通過四處招攬派送員工、優化培訓流程、提高末端網點的派送收入等方式緩解末端難題。但在當前人力成本及人力管理成本不斷攀升、新一代的勞動者從事簡單體力勞動工作的意願持續下降、人力資源持續遭遇瓶頸約束的背景下,單靠快遞公司自身發力末端的效果不是很好。此外,也有一些快遞企業通過提高末端投遞信息化水平來提升派送效率。盡管快遞員移動端產品的應用能提高部分派送效率,但這對於如此快速增長的快遞包裹量來說是杯水車薪。
除快遞公司自身發力外,目前還有兩類主流的新型末端投遞商業模式。一類是“驛站”模式。這種模式是充分利用場景資源,比如鄰近居民點的連鎖商超,社區內小賣部,或物業提供的有一定麵積的經營場所,經營者有其他類型的店鋪營業員,社會閑散人力資源等,也有專業化的第三方創業公司,其在末端仍然主要通過人力建立一些可接納各家快遞企業的投遞點,形成集約化的統一配送,達到提升各家快遞公司末端投遞效率的目的,並節約了投遞成本。
這種商業模式的弊端在於,多數規模偏小,很難實現大規模的擴張,統一培訓能力不足,信息化能力弱,專業度難以提升,容易遊離在行業監管之外。當然,這類派送模式也有規模較大的“菜鳥驛站”,但其在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菜鳥驛站”除派送阿裏旗下淘寶、天貓、天貓超市等快遞包裹外,其他電商如京東、亞馬遜、唯品會,成千上萬的微商、數百家各具特色的垂直電商平台的貨物也在通過“菜鳥驛站”派送。雖然“菜鳥驛站”是“菜鳥”的標識,但畢竟有顯而易見的阿裏標簽,其他電商平台對此還是有一些想法的。
另外一類就是末端投遞“智能化”,通過遍布各個場景的第三方鋪設運營的智能快件箱解決末端投遞難題。其行業近幾年及未來發展可參考圖:
不過,其在行業高速發展中也遇了到不少問題。比如,智能快件箱的運營企業為盲目爭奪市場份額,無底線地抬高租金,導致服務性質的鋪設費用水漲船高,作為運營成本的重要項已經遠遠高於企業的承受底線。一些運營企業為爭取投遞用戶和片麵追求快件箱周轉率,長期采取所謂免費策略,這導致上遊企業產生錯覺,再去收費改變習慣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此外,運營商區域密度覆蓋不合理、密度不夠等情況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對於該區域內的快遞公司加盟商而言,由於沒有從整體上節約其人力成本,加盟商付費的意願不高,還有一些運營商鋪設的區域過於寬泛,且多場景全麵鋪設,導致管理成本驟增,運營績效不佳。